新闻资讯

开来动态实时更新,感谢关注

资讯分类

访美札记

  • 分类:公司新闻
  • 作者:
  • 来源:
  • 发布时间:2016-03-30 21:10
  • 访问量:

【概要描述】受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资助,我于2013年11月前往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访学,2014年11月准时回国,至今已有一年。回想在美一年,很多往事历历在目,摘其二三事,札记于此。

访美札记

【概要描述】受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资助,我于2013年11月前往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访学,2014年11月准时回国,至今已有一年。回想在美一年,很多往事历历在目,摘其二三事,札记于此。

  • 分类:公司新闻
  • 作者:
  • 来源:
  • 发布时间:2016-03-30 21:10
  • 访问量:
详情

受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资助,我于2013年11月前往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访学,2014年11月准时回国,至今已有一年。回想在美一年,很多往事历历在目,摘其二三事,札记于此。

一、洛杉矶

洛杉矶是美国西部最大的城市,纬度与南京差不多。如果从纬度来讲,按理其气候应该也跟南京相似,不过由于受西邻海洋和东邻沙漠的影响,其气候呈现明显的地中海型特征,终年干燥少雨,气候温和。白天阳光明媚,暴露在阳光下略感温热,而一旦躲到阴凉处,马上就可感受到凉风习习。在洛杉矶,最常穿的衣服是T恤,哪怕在最冷的冬季,往往也只需外加一件外套,十分宜人。

普遍概念的洛杉矶是由5个县的131个城市组成的大都市。在美国,似乎没有村、镇的概念,只要是人口的聚居地,就成为“市”。所以我猜想在遥远的以前,洛杉矶地区应该由星星点点的很多个小镇组成,这些小镇各有自己的中心。随着人口的迁入和发展,逐渐地这些小镇相互扩展,最终连成一片,遂成为今天的大洛杉矶市。

洛杉矶的面积很大,达到1290平方公里,城市建筑以1-3层的住宅为主。刚到那的时候我以为是因为洛杉矶处于地震多发带,低层建筑的地震力较小,有利于抗震,后来到美国各地访问之后才知道,美国人住家偏爱低层建筑,称为“house”,而我国常用的单元式住宅他们称为“apartment”,显然,从名字上来理解,前者适合拥有,后者适合租住。每个house的前面往往带有草坪,直通街、路,后面会有院子。洛杉矶只在市中心的核心地带有几个街区的高层建筑,在其它地方,哪怕是五六层的多层建筑,也十分难得。

纵横交错的高速公路网穿行在大洛杉矶地区,为城市人口的流动提供快速路径。高速公路每隔一个英里左右就会有一个出入口,所以进出十分方便。相比较而言,这么密集的出入口在国内是不可想象的,因为这就需要大量的收费人员。不过在美国这不成为问题,因为美国的高速公路鲜有收费的。市区的高速公路路面宽阔,很多地方单向达到6-8个车道,所以虽然车流很大,也很难得遇到堵车的情形。高速公路的路面大多采用水泥路面,经历了多年的日晒雨淋和温度变化,充满了不规则分布的温度裂缝,行车舒适度远比不上我国近年建设的沥青混凝土路面高速公路。

洛杉矶也是美国华人的聚居地之一,约有40万左右华人聚居于此,大多分布在偏东的罗兰岗、柔似蜜、蒙特利公园一带。这里也分布着大量华人超市,可以买到十分中国特色的商品,而且通行汉语。华人的节日,特别是春节,华人社团就会征用几个街区的路面来举办展销会,表演富有民族特色的节目,供应家乡风味的小吃,其乐也融融。

二、UCLA

我所访学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(UCLA),位于洛杉矶市西部的西木区。西木(Westwood)在年轻的时候就久仰其大名,第一次见它是在著名实战游戏《命令与征服》的扉页上,当时就想这个古怪的公司为什么起这么个古怪的名字,到了UCLA才知道原来冥冥之中有安排,UCLA主干道正对着的那条路就叫“西木大道”,也有可能著名游戏公司的创立者有点UCLA情结。也许我们的学生今后创业,也会创立一个“四牌楼公司”或者“成贤集团”,作为学校的教师,见到了肯定平添几分亲切。

UCLA是美国培养尖端人才领域最广的大学之一,可提供337个不同学科的学位,在美国公立大学系统中排名高居第二名,先后有16位教授和毕业生获得过诺贝尔奖。相比医学、法学、商学等强势学科,工学院成立较晚,规模较小,但是发展迅速。土木及环境工程系的结构工程方向仅有13位专职教师,但是仍取得全美土木工程排名第18的好成绩。工学院所在的Boelter Hall外面,种着一棵纪念林同桦院士的树,他是林同炎的兄弟,也是工学院的著名教授。

学校里面以Bruin Walk为分界线,北部充满了古色古香的西洋建筑,圆柱、顶券、长廊,体型优美,风格跟我校的大礼堂、中大院和老图书馆相似。著名的有Royce Hall、Powell Library、Kerckhoff Hall等,建筑外墙均以高品质的红砖饰面,清水勾缝,沉淀着这所象牙塔的悠久历史和扎实学风。而在其分界线的南部,建筑的风格则显得简洁、明快,富有现代气息,表现出当代著名大学的勃勃生机和欢快节奏。

Bruin是一头熊的名字,是学校的代表,象征着能力和力量。校园里有这头著名的熊的雕像,它图像还会经常出现在学校的旗帜上,出现在校友聚会的标语上,出现在学校商店出售的各种纪念品(尤其是形形色色的校服)上,甚至学校的报纸叫Daily Bruin,校园卡叫Bruin Card,网络系统叫Bruin Online,最有意思的是在主干道的限速指示牌上写着:“限速,自行车、行人、Bruin熊出没”。采用一个动物来代表学校,为大学的风格增添了很多生动。

学校没有大规模的食堂,仅有几个餐厅提供吉野家、熊猫、Subway等快餐,以及在几个地方有一些露天的桌椅。刚到的时候很奇怪作为一个拥有四万多学生的大型学校,他是如何仅凭几个餐厅就解决了这么多学生同时进餐的需求的。后来才发现,原来这些露天的桌椅发挥了巨大的作用。洛杉矶本身少雨,气候又宜人,因此在露天的环境一边沐浴着阳光、微风一边进餐,也是十分惬意的。有的学生自带中餐,有的学生购买快餐。还有的学生住在宿舍里,只要一周化有限的时间在宿舍的食堂服务,就可以享受免费的用餐,既解决了温饱问题又锻炼了劳动的意识,也十分合理。

UCLA里华人学生占到很大的比例,所以在校园里面听到有人讲中文一点都不稀奇。仅仅在土木系,我们中国去的访问学者最多时就达9人之多,差不多都快赶上专职教师的人数了。华人学生学人联合会(CSSC)的活动十分活跃,组织各种学习派对、节日聚会,帮助留学生解决各种生活和学习问题,起到了很好的作用。

三、学习和生活

UCLA实行学季制,一年分为四个学季,每个学季大约9~10周。大部分课程会在一个学季内结束。这种学季制,前几年我们学校也曾经想推行过。但是平心而论,似乎并不是最好的。据说美国大学也进行过研究和统计,大多数学校在经过比较之后,还是选择了学期制度,主要原因是学季制的每门课程经历时间太短,学生刚刚习惯了一门课程的风格,这门课程就快要结束了,因此现在学季制仅在加州大学系统等不多的大学中还坚持使用。

我的合作导师是张简教授,也是我们东南大学的校友,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博士学位。我刚到UCLA,张简教授就找我谈话,鼓励我开展摇摆墙与屈曲约束支撑联合结构的研究,并指导我结合自己的兴趣,选听《混凝土结构设计》、《工程减隔震》、《预应力结构设计》和《土木工程概论》四门课程,分别在四个学季中。其中,前面两门课程均由张简教授授课。

张简教授上课谆谆诱导,重点突出。虽然课程时间不长,但是节奏掌握得十分恰当,对于一些不重要的地方,巧妙地一带而过,而对于重要的概念和方法,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解,并通过各种角度的算例来加强学生的理解。《工程减隔震》整个课程,张教授并不用现成的课件,而是从头到尾都脱离讲稿,书写板书推导公式,从上课铃响到下课铃响,一气呵成,从不出错,其基础理论尤其是数学功底之深,让我叹为观止。

我印象尤其深刻的是每节课课间的时间,学生捧着书本排着队去找张老师答疑,让我与同去旁听课程的访问学者们十分感动。我曾经跟另一位访问学者开玩笑地说,要是我们自己的学生也有这样的答疑热情就好了,那位老师想了一下跟我讲,可能是因为我们的学生学土木工程,很多是家里人让他学的,而UCLA的学生学土木工程,是因为他自己选择,化了高额学费学的。不知道这个原因算不算对?不过我回国一年来,课后学生前来答疑的热情也十分高涨,也是十分让人欣慰的事。

除了在课间答疑,张简教授课后回到办公室,门口也经常等候着答疑的学生,而张教授从来都是和蔼可亲,悉心解答。我常常在想,教学工作花费了张老师太多的时间,而她同时在科研上也十分出色,说明她工作上比我们要努力得多、勤奋得多。

前面提到结构工程仅有13位专职教师,而要面对一个专业的教学任务,除了教师都很勤奋努力以外,还有一个方式,就是聘请业界人士授课。被邀请授课的除了在业界具有较大影响以外,往往还是学校的杰出校友。例如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》课程,就是邀请的一位预应力公司的老总,同时也是UCLA的毕业生来授课。《土木工程概论》课程,也是邀请在各个方向上有一定成就的校友,每人一讲,概括介绍土木工程的挑战和成就。邀请业界人士授课所支付的课时费当然也不菲,但是被邀请者主要将得到大学的邀请视为崇高的荣誉,并不在乎课时费的多少,到校庆的时候往往将收到的课时费再贴上一笔钱捐给学校。这种反哺精神,也是十分令人称道的。

我在UCLA的日子过得十分充实,十分规律,每天早上准时上班,下午准时下班,除了听课、中饭,其余时间大多待在办公室里。办公室里除了一位同济的联合培养博士生小梁之外,还有一位刚刚毕业的博士生Marcus。刚到办公室,跟小梁用中文问候了几句,发现Marcus四处找纸,在纸上写下我们三个人的名字钉在墙上,然后跟我们讲,教授在这个房间定过一个规矩,讲一句中文要掏一美元。原来这个房间以前也有很多中国学生,相互中文不已,教授为了训练大家的英文,不得已出此下招。对此稳赚不赔的生意,Marcus当然乐此不疲。他贴在墙上写有我们三人名字的那张纸,就是用来记录缴纳罚款的。不过我也不示弱,至少在Marcus在场的情况下,我在办公室只说英文,不说中文,所以没有被他赚走一分钱。

四、美国人

日常所见的美国人,大多是彬彬有礼、乐于助人的。见了面无论认识还是不认识的,都会跟你打招呼,这在出国之前早有耳闻,实际见了才知所言非虚。“人生而平等”,我感觉这句话真的被美国大众广泛认同。正是因为这样,美国人可以承受贫富差距,可以承受命运不公,但是绝对不原谅有歧视。相反,对于需要关爱的人士,老美绝对将给予帮助视为当然。超市停车场靠近门口的车位,必定是残疾人停车位,即使停车再紧张,这几个车位是肯定留给蓝牌车辆(残疾人车)的。公交车前面一排座位可以收起供轮椅停放,遇到有轮椅人士要上车,公交车驾驶员会打一个手势要求其他人暂停上车,同时示意坐在第一排座位上的乘客站起向后排移动,将车门处的坡道板放下供轮椅驶入,有时候还会亲自下车推动轮椅上车,然后采用安全带将轮椅固定妥当,才收起坡道板、允许其他乘客上车。这个过程可能会耗费数分钟,驾驶员做得规矩仔细,而其他乘客绝无一句怨言。

老美大多具有强烈的家庭情结,工作以外的时间属于家庭。所以说美国人很宅,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适用的。我所接触的美国人,上班的时候努力工作赚钱,下班之后悉心经营家里的大小事务,包括修车、整理草坪、维修房屋、经营花园,干得津津有味。陪着深爱的人看看电视,看着一群小孩无忧无虑的成长,这在美国人看来实在是太幸福的事情。

美国政府在国际场合呼吁节能减排,但在美国内部,发现对于能量的损耗又是毫不在乎的。我感觉办公室是没有人走关灯的习惯的,不仅如此,老美连空调都懒得关。我曾经就此问题问过一个当地的学生,他瞪大眼睛看着我说:“这空调能关的?这所学校里面有很多生物制剂,如果温度不控制,生物制剂失效了或者引起生化危机怎么办?”如果是我,把制剂放到冰箱不就行了吧?所以这个问题我至今没有想明白。

老美的浪费表现还不仅于此,在城市建设上也是大手大脚。例如前面所提的高速公路,大约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当时就具有单向8车道的路幅,那个年代肯定没有现在这么多的车辆,一定显得十分浪费。但是直到今天,这条公路也一点也不显拥挤,无需改建、扩建仍可满足使用要求。市区里面还有很多房子具有上百年的历史,至今使用完好,无需拆掉重建。相比较我们自己,兴建不久的公路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了,造好几年的房子因为种种原因要拆掉重建了,医院的电梯永远是人满为患的,因为拆除、加固、改造所花费的代价可能远远超过一次性的投入,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对于规划,对于材料的斤斤计较,从长远来看实际上未必是最优化的经济方案!这很值得我们深思。

美国人告诉我,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洛杉矶也是一个雾霾的城市,后来当局痛定思痛,下大决心治理,所以到如今已经是蓝天白云,阳光明媚到刺眼。我相信这样的过程,也会发生在我们国家,通过这代人的努力,还下代人一个适合人居的环境。

短短一年的访学时间很快就过去了。回想出国前给自己定下的目标:熟练英语环境、学习科研习惯、感受异国文化,虽然做得还不够,多多少少还是基本达到了。按学院的要求写成这篇札记与大家分享,也借此重温在异国的一段经历。

 

本文转自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网站

扫二维码用手机看

搜索